战战兢兢 临深履薄

【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| 发布日期:2016-01-28 】

  组织上培养干部不容易,要管理好、监督好,让他们始终有如履薄冰、如临深渊的警觉。

  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8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

  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这首诗是大夫对君王的劝谏,表达出忧国忧民,为国事操劳的精神。

  《诗经》中的语词背后,传递的是上古时期历史文化的记忆,用心理学家荣格的话,是一种包含着祖先遗传基因的“集体无意识”。从“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”的字义,能够感受到先民们在洪荒岁月里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时的艰难跋涉,也能由此窥见中西方文化基因的不同源流。康德谈美有“壮美”和“优美”之分,以地中海文明为代表的西方,向往着蔚蓝色的大海,深渊和冰川对于他们而言,象征着自然的狂野,带来的是征服的快乐。对于中国而言,氏族部落逐水而居,洪水滔天留下的是汪洋泽国的记忆,大多数人眷恋的是黄土的厚实与安全、青铜的璀璨与尊贵、山川的妩媚与逍遥。中国人更愿意拉开一段空间的距离,仔细把玩自然的鬼斧神工,若置身于惊涛骇浪之中,除非是“道不行,乘桴浮于海”,否则是不会远游的,“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”。就连中国的军事理论《孙子兵法》,传达的也是兵者凶器,上兵伐谋,不战而胜的理念。

  人对自然的态度投射到社会层面,就是一整套规范严谨、不能丝毫马虎的礼仪规范。礼仪是制度化的道德,道德是精神化的礼仪。在《礼记·曲礼》篇中就记载了很多不能丝毫马虎的礼仪,小到坐姿仪容,“顾望而对”,“上于面则敖,下于带则忧”;大到春耕狩猎,不能竭泽而渔、掩群而猎。比如“登城不指、城上不呼”,总结的就是战争时期防止出现误判的经验,是鲜血和生命换来的。这些礼仪规范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,成为士大夫修行一生服膺和践行的信念,也成就了“政者,正也”的政治教化维度,政治家除了事功,还要养成完美的人格,成为道德的楷模和典范,以自己的言行教化百姓。孔子的两个弟子曾参和子路,一个病逝前拒绝躺在大夫才能用的席子上,一个阵亡之际还不忘整理好自己的帽缨,这就是“曾子易箦”和“子路正冠”的典故。

  中国人对待名利爵位,具有独特的辩证法思考。老子讲“祸福相依”,孔子讲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”,荀子讲“德必称位,位必称禄,禄必称用”。为政之道,既患不知,更患不能,面对职位带来的压力,第一反应是反思自己,是否“德薄而位尊、智小而谋大”,德行和才干配不上名位,必然带来灾难。不得不说,这其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。盛极而衰是世间的规律,“君子之泽五世而斩”“富不过三代”,是多少悲剧和教训的总结。秦相李斯位极人臣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儿女与皇室联姻,百官道贺,车骑数千,荣乐尊崇到达极致时,想到的却是“物禁大盛”“物极则衰”的道理,为之后的命运感到担忧。事实上,也正是由于能力不足、胆识不够、气节不强,一代名臣最终落了个身死名灭。以李斯之才尚且如此,遑论一般世人?所以修身正心是一辈子要做的功课,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”,要每日三省吾身、一辈子如切如磋,盛时做衰想,富时做穷想,生时做死想。春秋时的公仪休要拒绝别人送的鱼,方能一辈子安心吃鱼。唐太宗不仅以明珠弹雀教导群臣莫因小失大,还要求大臣以隋炀帝为鉴勇于谏诤,自己则以比干、关龙逄等忠臣为鉴开明纳谏,凡此种种,无不体现了安不忘危、居安思危的意识。

  人有富贵贫贱,人生莫不趋利避害,力争上游。但追求的过程,是完善自我、提升境界的过程,如果醉心于功利算计而忘记了正心修身,就会失去初心,为外物所异化和奴役,所谓“执迷不悟”就是如此。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,是德行也是智慧,连接着“明德亲民止于至善”的要求。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声望的,除了功业之外,更重要的是始终如一的德行。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,周公吐哺求贤若渴,孔子管理仓库账本也井井有条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,内在统一于人的修行全过程,而德行更是超越于现实目的和事功。诸葛亮六出祁山,没有挽回蜀汉的国运,却以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传递着不朽的精神力量。从古到今,多少英雄人物在关键的历史时刻,尽心竭力、不怕牺牲,完成了时代赋予自己的光荣使命,无论成功还是失败,都做到了无愧于心,无愧于历史。人首先要战胜的还是自己。即凡而圣、内圣外王,人人都可做自己的圣人,在道德和心性面前,事功失去了分别,即便尧舜之事业,也不过“如太虚中一点浮云过目”。

  “行远必自迩,登高必自卑”,越是位高权重,越需要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,这就是叶嘉莹所说的中国士人“弱德之美”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没有不承担责任的权力。越高的位子意味着越高的责任、越大的风险,而德行和才干并不会因为你获得了高位而自然提升。德行和才干不够,却硬要担当重任,于国于民带来灾难,于自己则招致祸殃。术业有专攻,胜任这个工作的不一定适合其他工作,李煜、宋徽宗放到民间也许是好的诗人和画家,放到人君位子上却只能亡国;人事有代谢,今天能够胜任不代表永远能够胜任,唐明皇的开元盛世,一朝懈怠招致渔阳鼙鼓、马嵬死别,最终只是“白头宫女在,闲坐说玄宗”,李自成得了天下后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,最终败走山海关、命丧九宫山。在中国文化中,对于“高楼”这样的意象,充满了不信任、不确定、不安全,因为高,所以孤独、危险、惆怅。仅仅古诗文中,就不乏“花近高楼伤客心”“独自莫凭栏,无限江山”“明月楼高休独倚”“危楼高百尺”“倚阑干处正恁凝愁”等句子,特别是昆曲《桃花扇》结尾那一段“哀江南”,“眼见他起朱楼,眼见他宴宾客,眼见他楼塌了”,更是道出了盛极而衰、物是人非的无尽荒凉。洞悉了命运无常的悲剧本质后,中国人选择了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,就是人格、道德的内向维度,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原点,也是生命本质的回归。(林水)